8月5日,14岁的中国跳水小将全红婵,在东京奥运会一战成名。 10米台决赛台,5个动作,3个满分,在奥运会上,堪称史无前例。 最后, 以466.20分的总成绩夺得冠军,帮助中国队实现了该项目上的奥运会四连冠! 妈妈身体不好,2017年出了车祸,身体也落下顽疾,不能干重活。家里的开销全靠父亲,和在外打工的大哥支撑。 7岁,补贴家用的重担就压在她幼小的肩膀上。 成了正式的运动员后,她总会把钱攒下来,包括拿到名次的奖金一起,全部交给父母。 那是因为: “妈妈治病要花挺多钱的,我就感觉自己也得挣钱,好寄回家给妈妈治病。” “想玩一玩游戏,去抓娃娃,去游乐园玩。”这是全红婵的心愿,对普通人家孩子触手可及的童年,对这个奥运冠军来说,可望而不可及。她知道,父母把他们几个孩子拉扯大,很辛苦,能吃饱穿暖,能在学校读书,已经是父母能力范围内所能给予的一切。 虽然命运没有给她优待,但她坦然接受,不自怨自艾,也绝不屈服低头,而是一次次站在跳台上,拼了命去努力:用比赛,去拿奖金,改善家庭生活,帮疾病缠身的妈妈治病。 生活的苦难,从来不会因为你强大或是弱小而远离你,也不会因为你富贵或是贫穷而偏爱你。它是公平的,又是不公平的,如果只将目光集中在这里,生活就会变得毫无希望。 “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,而遇到岛屿与暗礁,便能激起美丽的浪花”。 积极面对苦难吧! 只有平和地接受它,然后才有奔向幸福的可能。抱怨与悲伤是来源于心底的不接受,来源于我们对苦难恶性地对抗。但是当我们向身边人发泄着我们的不满,传递我们的苦难与悲楚,我们周遭的世界却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恶性对抗而变得美好,反而你会感受到越来越糟。当我们将内心痛苦的负累转化为积极乐观的力量,才能在不幸的悲剧之中重新找到幸福的人生。 8月1日,32岁的“高龄”短跑运动员,在男子100米的半决赛中,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,成为首位闯入此项目决赛的中国运动员,并在决赛中获得第六名。 苏炳添在《东进进击之路》采访中说,25、26岁是田径或者说是运动员最好的年华。2015年他第一次突破10秒的时候,被称为“亚洲飞人”的时候,他的爸爸叫他退役了,说要懂得“激流勇退”。 的确,对短跑运动员来说,24-28岁退役是大家的传统与习惯,而这种传统和习惯,“继续奔跑”——会随着日积月累,最终形成所有短跑男性运动员头脑中的“不可能的挑战”。 放弃吗? 绝大多数人,在一生中所达到的高度、深度、广度和宽度,都是由他的头脑、社会主流价值观、社会规范、或大多数人的常规故事所决定的,是它们在他还没尝试过、体验过之前,就已早早为他下了的定论,告诉他“不可能...”,“你就是这样了......”或者“你只能如此了......” 面对“不可能”,苏炳添选择了坚守信念,继续挑战自己。
“不是说跑不了,而是看你想不想跑”。 挑战一个人的从来不是所谓年龄。
事实是,只要坚守信念并勇敢去做,你的可能性就是无限的。到了32岁,依然能够突破之前的短跑成绩;到了42岁,依然可以开始你的第一次创业;到了75岁,依然可以学习写作;到了80岁,依然能够从零开始学画画。 积极地面对挑战吧! 我们渴望成功的信念,就如牵着风筝的线,风筝能飞多远,关键在于手中的线有多长。如果线断了,再好的风筝也飞不起来。不要让线在风筝飞上云端之前断掉,更不要在“心想事成”之前放弃最初的念想。成功不仅需要奋力拼搏,更需要一份坚持不懈的信念。坚持心之所想,最终将成为力之所及。 2021年8月10日晚上19:30,小米十一周年,雷军年度演讲—“我的梦想,我的选择”如约而至。在近三小时的演讲中,雷军首次揭秘他最艰难的10个选择,向大家分享了这些年来,小米在追寻梦想的路上凭什么一路前行,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的。 而最让人动容的便是那一句:最好的投资,就是投资自己。 人生路上,我们都渴望鲜花和掌声,可是如果没有鲜花和掌声,我们便不成长了吗?我们可能会收到周围的质疑甚至诋毁,难道因为有了质疑和诋毁,我们便不进步了吗?能为自己正名的,从来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。不说自我标榜的口号,而是不断拔高的品质与能力。 当雷军卸载掉富途、老虎、同花顺,雪球、大智慧、自选股这些股票软件,不再关心股价,便如我们屏蔽掉周遭质疑诋毁的声音,开始专注于自我内功的提升。 与其被他人的言语行为所左右,不如沉下心来,踏实提升自己。 积极地提升能力! 磨盘只有转动时才能磨面; 风车只在转动时才能发电, 人只有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踏实行动中才能获得成功,创造奇迹。 怨憎会,爱别离,求不得,这是生命的事实。有人放下,有人执着。 有一位年轻的妇人 ,她的儿子在一岁左右就夭折了,她伤心欲绝,抱着小尸体在街上奔走,碰到人就问是否有药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复活,有些人不理会她 ,有些人嘲笑她,有些人认为她疯了。最后她碰到一位智者,智者告诉她:世界上只有智者能为她施行奇迹。因此,她就去找佛陀,把儿子的尸体放在佛陀前,说出整个过程。佛陀以无限的慈悲心聆听,然后轻声说:“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治疗你的苦,你到城里去,向任何一家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籽给我”。 妇人很高兴,立刻动身往城里去,她走遍全城去要芥菜籽,最后终于明白,佛陀的要求无法达到,因为每一家都有亲人离世过。她只好把儿子尸体抱到坟场作最后的道别,然后开始新的生活。
我们一直认为,如果放下的话,就会一无所有,但生命本身却再三透露相反的讯息:放下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。
我们总是追求“得到”,期望房子更大一点,期望车子更好一点,期望妻子温柔漂亮,期望孩子学业有成,期望事业顺风顺水...... 我们背负着太多的包袱,似乎每一个都难以放下,也为此疲惫不堪。 “酌贪泉而觉爽,处涸辙以犹欢”,一个人贪与不贪,本在于自己内心的修养,并不在于外在的条件。 我们的生命被这些包袱消耗在紧张焦虑的奋斗上,消耗在讲求速度和打拼的漩涡中,消耗在竞争、执取、拥有和成就上,永远被无关紧要的活动和所关注的一些细小琐事压的喘不过气,忙碌而散乱的心备受煎熬,竟无法保持片刻的宁静。 放下包袱吧,回归简单,让心回家。 简单,才是幸福生活的最高境界。 强调简单并非完全抛弃物欲,而是要将全身心专注于身外浮华之上的注意力打散,从而求得一种身心的平衡,过一种和谐从容的生活,真正提升生活的品质。 一个真正懂得简单生活的人,才能从做家务、带孩子等平凡的生活细节中体验到真正的幸福生活。 |